商业包装下的端午节何去何从?
中国包装网 · 2014-05-28 16:18:11 1642 次浏览
摘要:“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又到一年端午节,插艾叶、赛龙舟,1500多年前的千舟竞渡在每年的此时此刻,也多多少少被复制一番。端午节对于我们的意义,除了可以稍事休息的假期,最热闹的恐怕还是浓郁的商业氛围。
导读:“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又到一年端午节,插艾叶、赛龙舟,1500多年前的千舟竞渡在每年的此时此刻,也多多少少被复制一番。端午节对于我们的意义,除了可以稍事休息的假期,最热闹的恐怕还是浓郁的商业氛围。日前,小编看到一则新闻:北京某食品总店工作人员在展示“天圆篮”端午粽子礼篮,这款产品在其官方网站售价达1880元,并号称“故宫督造”。
端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上千年历史演绎出祭祀、游艺、保健等诸多民间活动。“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正是在这些民间仪式与活动中,那些维系社会秩序的爱国传统、民本理念、和合精神、创新意识、高尚气节、良善美德,一并传承与流转。
端午是个节,更是一个“结”。这个“结”,既在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留,更在于我们对时代传承的形式化迷失。一方面,犹如“书非借不能读也”,端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别人不争自己就不爱”。2005年,韩国端午祭成功申遗刺痛了国人的神经。那一年,“中韩端午之争”瞬间成了炙手可热的焦点。4年后,在新一轮申遗热潮中,中国“端午节”成功落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跻身“世界遗产”。于是,随着端午保卫战的偃旗息鼓,正名之后的端午也渐渐冷清起来。一项关于网络调查显示,62.51%的被调查者认为,人们自己忽视了端午传统,不够重视。
另一方面,对端午的纪念与传承越来越形式化。吃粽子、赛龙舟固然是历史上的端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世易时移,端午作为一种民俗也越来越面临不知如何应变的尴尬:既找不到时代性的因子,又发掘不出世界性的特质。相较而言,西方节日之所以西风东渐日见鼎盛,除了盲从心理作怪之外,我们也当看到,其节日与民俗文化的包容度、开放度,是促使其传播无国界的重要因素。 比如今天的粽子演变为豪华包装,金银陪衬,失去了原有的朴实风味。在昂贵的价格之下,不知到谁还舍得投粽祭屈原?
小编认为,让端午成为中国人的端午、世界的端午,无非三个路径:一是面目亲切一点,更多关注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二是营造良好的端午文化氛围,不要节日一过,端午二字都落满尘土;三是从程式化、仪式化的形象工程中走出来,让端午真正走向民间。每一种传统节日文化的味道,都是需要用心酝酿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