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舛的2015中国乳品市场
荣格 · 2016-04-01 14:50:01 935 次浏览
摘要:2015年,我国乳制品行业在伴随着不安与多个事件中度过。国内消费拉动乏力、进口产品大幅度增加,令乳制品生产及销售都维持较低水平的增长。同时,国内 奶源供应出现了“相对过剩”,“倒奶”现象再现,但原料奶价格仍保持着高位,乳品企业和奶牛饲养业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2015年,我国乳制品行业在伴随着不安与多个事件中度过。国内消费拉动乏力、进口产品大幅度增加,令乳制品生产及销售都维持较低水平的增长。同时,国内 奶源供应出现了“相对过剩”,“倒奶”现象再现,但原料奶价格仍保持着高位,乳品企业和奶牛饲养业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婴幼儿 配方乳粉配方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及“二孩”政策的实施,令婴幼儿奶粉市场面临新一轮洗牌。中国乳企在“新常态”与“互联网 +”时代,或兼并收购、拓宽渠道,或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提升它们在整个乳品市场的竞争力。


2015年,我国乳制品行业在伴随着不安与多个事件中度过。国内消费拉动乏力、进口产品大幅度增加,令乳制品生产及销售都维持较低水平的增长。同时,国内奶源供应出现了“相对过剩”,“倒奶”现象再现,但原料奶价格仍保持着高位,乳品企业和奶牛饲养业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婴幼儿配方乳粉配方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及“二孩”政策的实施,令婴幼儿奶粉市场面临新一轮洗牌。中国乳企在“新常态”与“互联网 +”时代,或兼并收购、拓宽渠道,或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提升它们在整个乳品市场的竞争力。

数字中的2015乳制品市场

可以说,2008年是中国乳品的一个分水岭。之前的中国乳品,面对巨大的奶制品消费市场,高歌猛进。乳品企业的套路大多是先跑马圈地,占领市场后再去收购奶源,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较低,简单粗放的经营方式为奶业发展埋下不少隐患。2008年之后,乳品企业尤其是婴幼儿乳粉企业遭受重创,消费者对国产乳品信心不足,乳品发展步履维艰。中国乳品开始了艰难的转型升级之路。7年过去了,从生产环节到收购环节再到加工环节,中国奶业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数字上看,2015年,中国乳制品市场和消费品信心得到较好恢复,乳制品行业逐步进入新的良性发展时期。

“二孩”政策出台,将直接影响国内婴儿配方奶粉的需求。

2015年1~12月全国乳制品产量为2,782.53万吨。其中,河北乳制品产量为 346 万吨,占全国乳制品产量的12.4%,成为全国乳制品产量最高的地区。2015年乳制品产量前十的省市分别是河北、内蒙古、山东、河南、黑龙江、陕西、江苏、四川、湖北、安徽。其中,前三省份乳制品的产量占据全国产量的32%。

从销售上看,2015年,乳制品生产处于缓慢增长,部分产品处于下降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1~11月,全国共有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637家,主营业务收入3,015.3亿元,同比增长1.51%,利税总额完成 315.2亿元,同比增长9.38%,其中利润总额 204.2亿元,同比增长5.73%,销售收入利润率为6.8%。

另一组数据表明:2015年前三季度常温酸奶、新鲜酸奶、乳酸菌饮料呈现正增长,其中常温酸奶的增长最高,达到106.3%。远远高于新鲜酸奶10.5%和乳酸菌饮料7.4%的正增长。

与此同时,2015年各大乳企也纷纷加码对常温酸奶品类的投入力度,例如光明的莫斯利安、伊利的安慕希、蒙牛的纯甄以及君乐宝的开啡尔等。业内人士认为,几大乳制品龙头企业的涉足会迅速做大常温酸奶这一品类,也正是由于仍然保持了翻番的销售额增长速度,未来也会引来更多企业的跟进。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低温液态奶也许将在不久的未来经历膨胀式增长。

乳制品进口大幅增加,势头不减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关税减让表,2000年以来我国奶制品进口关税水平呈现较大幅度的下降。2000~2014年,鲜乳进口关税率下降了15个百分点,奶粉下调了15个百分点,黄油、乳酪分别下调了40个百分点和38个百分点。较低的关税水平、国产乳品安全事件频发以及国内需求的增加,直接导致近几年我国奶制品进口呈现异常的“井喷式”增长。2009年以来,我国奶制品贸易发生明显变化,进口大幅增加,出口大幅下降。

2015 年前三季度,常温酸奶的增长最高,达到106.3%。

2015年,虽然进口乳制品的数量、货值较上年有明显下降,但仍然对国内市场形成巨大冲击。据海关统计数据,2015年1~11月,乳制品进口数量和货值分别达到 172.2万吨和54.6亿美元。其中,乳粉进口数量为 51.2万吨,货值达14.1亿美元;液体乳进口39.7万吨,同比增长36.00%;婴幼儿乳粉进口量15.50万吨,同比增长39.28%;乳清粉进口量39.32万吨,货值4.8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32%和-33.44%,乳清粉的主要用途是生产婴幼儿乳粉,进口量增加标志着婴幼儿乳粉产量增长,估计国内婴幼儿乳粉产量在70万吨左右。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实施后,从新西兰进口的奶制品数量迅速提升,2009年由2008年的7.84万吨猛增到24.74万t,占进口总量的比重上升至41.36%,此后不断增加。2014年,我国从新西兰进口奶粉数量的比重占78.9%,奶油占90.7%,奶酪占43.7%。

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签署。澳大利亚一直是我国乳制品最主要进口国。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始于2005年4月,经过10年21轮的谈判,该协议终于尘埃落定,并于2015年12月20日正式生效。我国对乳制品进口设定了5年、10年和12年的过渡期,全面实现自由化后,我国对澳乳制品进口的平均税率将由现在的12.3%将为零。

欧盟配额制取消改变世界供给格局。2015年4月1日起,欧盟取消了这一长达30年的牛奶产量配额制,欧盟取消牛奶产量配额制后,其牛奶产量的增加数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根据专家估计,2015—2020年欧盟增产潜力可能达到8.0%,预计增产牛奶1100万吨。

随着欧盟牛奶配额制度的取消,以及我国与多个国家自贸协定的达成,也使得大批看好中国消费市场的乳品品牌强势入驻,这对中国乳品市场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冲击,且这种冲击还将继续影响未来的中国乳业格局。

婴幼儿配方乳粉面临“洗牌”

◆ 市场情况

三鹿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给国产品牌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直延续至今。2012年有统计指出,近年来在国内一线城市,国外乳品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3/4,国产婴幼儿奶粉的市场份额甚至不足5%。早在2013年,就有媒体调查,一段时间里,市场上销售的进口奶粉有八成其实属于贴牌生产,却仍在包装上标注“原装进口”“100%国外奶源”。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乳品业的心中之痛。但是到了2014年,国内品牌进入前十名的数量已和洋奶粉品牌平分秋色。

而2015年,奶粉行业再次出现大洗牌。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去年前11个月的市场份额前五名是惠氏、伊利、美赞臣、贝因美和飞鹤,前五名中国产品牌已经占据三席。而在前十名中,还有合生元、圣元、雅士利,这使得国产奶粉品牌总共占据了六席。而且就市场占比来看,六家国产奶粉品牌所占的市场份额为48.1%,而洋奶粉品牌的市场占比则为39.9%。国产奶粉品牌在数量和市场占比上,自2008年以来首度超过洋奶粉品牌。

◆ 政策影响

2015年12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并正式征求意见。该草案对奶粉配方注册制有了详细规定,“同一企业申请注册的同年龄段产品配方应当具有明显差异,并有科学依据证实,原则上每个企业不得超过3个系列9种产品配方。”新法落地后,上述规定直接导致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变更配方的“门槛”提高,难度加大。这将意味着婴幼儿奶粉定制品牌将被彻底赶出市场。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草案特意强调,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应当依法注册。

我国乳制品企业特别是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在2010年、2014年曾两度换发生产资格证,每一次换发都对企业生产规范、技术装备、检验能力、管理队伍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令大型骨干乳制品企业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2014年完成第二次换发许可证后,约有生产企业90家。

在2015年9月发布的《婴幼儿配方乳粉配方注册管理办法(试行)》意见稿中,规定不得多于5个系列15种产品配方。时隔数月,草案的出台使婴幼儿奶粉产品配方和品牌数量再度减少。专家认为,如果此轮政策实施效果好,2017年中国婴幼儿奶粉行业将恢复健康发展:产品价格长期保持平稳并与国际接轨,高毛利时代结束,但企业可以获得正常经营利润;品牌数目大幅减少,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除此之外,最近“二孩”政策出台,将直接影响国内奶制品需求。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新生儿数量的增加将利好奶制品行业,直接推动奶制品尤其是奶粉需求量的增加。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如果不考虑配方奶粉价格以及喂养率的变化,“全面二孩”所带来约35%的新生儿增量可以让配方奶粉市场扩容240亿元左右。

健康稳定发展是大趋势

乳企人士透露,目前中国奶牛达1,400万头,牛奶产量在3,500万至3,800万吨的水平上,位居世界第三。全国100头以上奶牛规模达到了45%,机械化达到90%,分别比2008年提高了25%和35%,年产9吨以上的高产奶牛超过130万吨,大型骨干企业自有奶源的比例平均达到35%以上。养殖小、散、低的局面得到改变。全国有1.3万个奶牛专业合作社,乳品企业自建和奶源基地超过20%。

然而,由于2014年奶类产量增幅超过行业预期,国内奶源供应出现了“相对过剩”。农业部统计显示,2014年7月底我国平均奶价已降至3.99元/千克;9月中旬,山东、河南、内蒙古等地区的奶价跌至3.4~3.5元/千克,散户奶价更是跌至 2.5元/千克。2014年底至2015年初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奶业主产省(自治区)“倒奶”现象再现,大量散养户和小规模奶牛养殖场退出行业,其生鲜乳产量受到一定影响。

为了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重塑消费者信心,维护乳业健康稳定发展,我国政府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奶牛饲养、原料乳收购、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法规标准、行业清理整顿、企业重新核发生产许可证等各环节进行整改和提升,取得了成绩。并且,我国奶源基地建设也取得巨大成就。

据介绍,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等乳业发达国家,生乳收购大多都采用分级标准。近年来,上海也探索实施生乳收购“按质论价”机制,目前已形成养殖场、乳品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三方良性互动,有效地保障了奶农利益和乳品质量安全,保障了奶价在合理的范围。

考虑环境保护因素和资源短缺的制约,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奶业生产尽管将受到影响,但奶类产量仍将继续稳步增加。预计2020年中国奶类产量将超过4,300 万吨,比2014年增长14.2%,2015~2020年的年均增长率预计为2.0%左右,高于过去5年0.9%的年均增速。

“十三五” 期间我国奶牛养殖的规模化程度将快速提升,预计2020年我国存栏 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将会再提高15个百分点,接近60%。与此同时,品种资源、饲喂技术、管理水平等的提高也是未来10年奶牛单产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奋斗中的中国乳企

预计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奶制品消费量(含乳饮料、冰淇淋、蛋糕等食品中奶制品的消费量)将达到36.15kg,年均增速为2.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奶制品消费量将达到40kg,年均增速为1.3%;农村居民人均奶制品消费 量将达到22kg,年均增速为2.1%。

随着欧盟牛奶配额的放开,全球乳业大融合时代已然来临,中国乳企在加速完善和巩固国内市场布局的同时,已经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它们寻求优质的奶源、先进的技术,利用国际资源服务消费者,通过国际化来尽快赢得消费者信任。伊利、蒙牛、光明企业率先带头,已经开始在大洋洲、欧洲、美洲布局奶源基地。

据了解,2015年以来光明食品海外业务的毛利率优于整个集团的平均毛利率,高出6个百分点以上。2015年3月,光明乳业围绕集团牧业资产重组、通过定向增发将以色列国内最大的综合食品企业特鲁瓦装入光明乳业;2015年6月,签署全资收购西班牙食品分销商米盖尔MIQUEL公司100%股权;光明食品集团在德国与德意志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收购西班牙食品分销企业米盖尔等等。

而蒙牛也在加快国际化的布局。2014年初,蒙牛就利用伙伴,特别在欧洲和美国的养殖业的伙伴,以及全球行业专家为牧场提供专业、系统的培训,希望向行业输送一批技术与管理并重的人才,提升牛奶的品质与产量。2015年旗下雅士利品牌收购外资乳品品牌多美滋后,11月6日,蒙牛乳业首个海外自建工厂雅士利新西兰乳业有限公司正式开业,在大幅提升雅士利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也标志着蒙牛国际化布局进一步完善。

此外,蒙牛还建设了国际化示范牧场,引进新西兰乳业公司把牧场的管理当作制造工厂的管理,进行质量的审核,对上游牧场按照制造业的体系来进行整个质量审核。而在资本运作与奶源资源的扩张中,蒙牛、伊利的举动也较为大手笔,去年伊利的大洋洲乳业基地已经揭牌。后续的资本扩张仍在布局中。

互联网成为推广和渠道的复合体

虽然在早些年,乳品企业就纷纷开始试水电商,京东、1号店、天猫商城、淘宝店等电商平台都逐步成为各乳品企业的重要销售渠道。但最初互联网更多的以企业品牌和产品推广的形式而存在。如百度推广、论坛推广、微博推广、微信推广等。

近两年,互联网则更多的以“推广+渠道”的复合体而存在。除了日常企业品牌推广和产品推广外,乳品企业更多的将互联网转型为企业的重要销售渠道。如今,乳业开通微信商城、微信订奶平台已不再是新鲜话题。虽然目前电商平台的销售占比仍然很小,但年轻的消费群体既是互联网的使用者也是未来乳品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随着网络渠道等的进一步发展,销售贡献也将进一步加大。

结语

乳企新政和战略互需是乳品企业兼并重组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引进合作伙伴,整合优质奶源、先进技术、市场资源、全产业链成功模式等,加快发展步伐。2016年,从环境上讲,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放缓的步伐,乳制品消费增长乏力,国际市场乳制品价格将会维持低水平的格局,对我国乳制品生产和消费仍将产生持续影响。从行业发展上讲,中国乳制品行业,未来必将继续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推动奶牛养殖规模化和集约化,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益。与此同时,从“价格战”到“价值战”、“品类创新不断”到“如何差异化领先”、从“互联网+来袭”到“互联网+为我所用”、从“独立运作”到“奶业整合”,仍将是未来中国乳业面对的重要课题。

收藏(0)
分享到
评论()
在线留言
姓名
电话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