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一部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人工智能》精准地描绘了人类技术文明快速发展,令大批可提供服务的智能机器人取代人工,并全面渗透生活。而如今人类制造业也正在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过去十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每年增长近12%,意味着中国制造正在告别廉价时代。于是,人们将目光聚焦工业机器人,开始重视工业机器人在降低劳动成本、减少劳动风险、提高产品质量中所起的巨大作用。2014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5.7万台,较上年增长55%,约占全球市场总销量的1/4,已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机器换人”的必要性
在整个制造业都上纲上线推行机“器人换人”的大环境下,食品机械产业不甘落后,据了解,铁观音行业用机器人采茶现象普遍,以前拣茶工忙碌的身影正逐渐消失,听到更多的是机械发出的声响。由于制茶机械的不断创新,“机器换人”成了业界的普遍现象,多数茶商已使用一体化包装机、茶叶拣梗机、小型色选机等,用于茶叶精制加工。而机械化与制茶工艺的融合发展,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茶叶经济效益。
推动机器人市场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无疑是经济因素。过去几年,中国劳动力成本持续快速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城镇制造业职工工资在2005年为1.57万元,而到2012年已经涨到了4.15万元。相反,工业机器人的成本近10年来却下降了约50%。
以一台能替代3人工作的焊接机器人为例,目前售价20万元左右,相当于3名焊接工人一年的工资,即对这台机器人的成本投入一年就能实现回收。这还只是明账。机器人不吃不喝,没有情绪,不会怠工,完全服从于你预先设定好的指令。
管理成本要比人工低得多。而且人一旦出现工伤事故,企业将面临着巨额赔偿,机器人则没有这样的风险。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和机器人成本的不断下降,可以预见,机器人的竞争优势必将越来越明显。
“机器换人”面临的问题
机器换人不是喊喊买几台机器就算了,关于人工智能的技术性,中国企业尤其缺乏机器人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而对于中国目前在技术水平上存在的瓶颈问题,专家建议,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寻求“突围”和赶超。
首先要加强对国际机器人技术跟踪研究,制定出台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机器人技术路线图”,明确技术发展步骤、重点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工艺与零部件以及产业化路径。其次,要确立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机器人发展模式。
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曲道奎认为,在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发展企业比发展技术更重要。优先发展有实力的机器人企业,然后通过到海外并购成熟技术和公司来提升机器人质量。
而且目前中国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用工荒”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中国就业结构的不平衡,导致了一个地方缺工百万的同时,另一个地方却有着数百万失业的大军。 活都让机器干了,人就失业了。在一些产业基础薄弱的中西部地区,现在也在“大干快上”“机器换人”应用。
有的地方任由大量低成本劳动力闲置,却不惜使出浑身解数去贷款融资实现“机器换人”,看起来产业的“档次”和“品位”是上去了,但人力资源的优势却白白浪费,甚至造成劳动力人口的就业恐慌。
由此看来,“机器换人”各地不应一窝蜂,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水到渠成,该“换”时才能“换”,同时懂得如何正确地“换”,切不能越俎代庖、强行“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