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更上层楼
中国食品报 · 2015-06-11 10:42:10 1038 次浏览
摘要:

科技彰显魅力 夯实保障基础

科学技术对我国食品产业发展和食品安全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精心组织国内14所食品学科较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编写的《2012-2013年度食品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综合报告》详细阐述了个中的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整体向好,这与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方面的人才建设和研发成果的提升密不可分。

食品学科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走强

学科专业重新梳理评估,科学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  

2012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一级学科涵盖了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乳品工程和酿酒工程等五个专业方向。在采用新评估指标体系的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国内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博士一级”“博士二级”和硕士授权的共51所高等院校参与评估。评估结果表明,食品高校的代表性学术论文、科研获奖、专利转化和科研项目研究等,科学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

人才任务建设日益迫切,教育培养加强梯队优化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高等院校纷纷通过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计划引进和培养国内外食品领域的高端人才和团队,致力于食品营养、食品安全等国家需求的基础科学研究,并进一步打造我国食品领域的高端人才基地。全国235所高等院校中现有21所具有食品学科一级博士授权资格,并每年为食品工业及相关行业输送近10万名毕业生;以不同培养目标实施的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国际联合培养、专业学位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的食品学科全面实行。

基础研究支持不断强化,安全营养研究持续深化  

反映国内基础研究支持情况的首先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食品领域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2012年,基金委食品科学领域共支持研究经费近1.33亿元,包括食品科学基础、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食品营养与健康等领域。其中,在我国食品科学研究中,以生物传感器、免疫技术为代表的有害因子检测和安全风险评估等食品安全技术原理研究持续升温。

论文专利强调量质并重,成果转化凸显规模效益  

2012年,我国学者在食品领域SCI源期刊上发表论文总数超过2400篇,相比2006年提高了近4倍,平均引用率为0.6,发表论文数量占全部论文数量比例为4.52%,仅次于美国。2012年,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和Food Chemistry两大代表性高水平期刊上,我国学者发表论文数量均为320篇,相比2006年分别提高207.69%和461.40%。食品、食物及处理领域的专利申请数、授权数稳定增长,分别达到12198项和3763项。

12年间我国开设食品院校从70所增至235所,增长约210%  

食品学科在食品工业基础研究中、在产学研一体化持续发展中,提供着坚实的技术支撑。我国食品学科发展迅猛。统计显示,1998年以前,我国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院校仅70所,而2010年我国开设食品类专业的院校增至235所,增长约210%。其中,37所高校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或二级博士点,100多所高校设有硕士点。随着食品专业培养的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食品学科为食品工业输送的人才数量快速增加。统计显示,我国食品学科在内的工科本科毕业生人数由2007年的633744名增长为2011年的884542名,增长了39.6%;招生人数由2007年的890510名增长为2011年的1134270名,增长了27.4%。

食品科技领域热点亮色频现

近年来,我国食品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迅速,在食品科技的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2012-2013年度食品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综合报告》通过对近5年中国学者发表的“FOOD SCIENCE TECHNOLOGY”相关的被引用次数超过30次的论文和影响因子超过15 次的论文进行归纳和分析,得出了食品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九个热点研究主题,包括检测方法、微生物制造、风险评估和营养等。对1995—2012年国内学者发表的高水平、高引用论文进行的统计表明,从1995年到2012年食品安全持续受到高度关注,有关检测方法的论文不断增加,而有关风险评估的研究近15年虽然数量略有下降,但依然占据统计论文总量的10%左右。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快速检测技术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企业的重视。在国家各类计划的支持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为科学评估食品中污染物危害水平、制定切实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传感器是目前食品安全检测研究的热点。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快速检测领域运用最多的是纳米生物传感器,如酶传感器、免疫传感器等。以酶传感器为例,近年来,材料制备技术、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生物传感器提供了许多新材料、新方法,特别是在材料的选择上,传感器的制备不断吸收分子印迹、纳米材料、量子点等新技术,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此外,其他传感器,如组织传感器、细胞传感器、非生物传感器等也被应用于食品安全的检测。

在其他快速检测方法研究上,活体生物学方法利用敏感生物对有毒物的耐受程度进行测试。如发光细菌法利用农药残留抑制荧光酶的活性影响发光细菌的荧光强度,以判断残留物的量。此外,生物芯片技术、便携式气质联用技术等在快速检测中亦有应用。目前,快速、准确、经济、简便、多残留同时检测已成为食品有害成分快速检测方法发展的主要方向。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我国的风险评估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机制还不完善,缺乏系统的农药残留数据、重金属残留数据和各种食品消费量数据以及易感人群如妇女、儿童和老人等群体的膳食模式。由于缺乏足够数据,也使得利用现有数据进行膳食暴露评估软件的开发与研究滞后和落后。开展风险评估及相关研究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有害成分残留标准的制定都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收藏(0)
分享到
评论()
在线留言
姓名
电话
留言内容